笔翠小说 > 玄幻小说 > 从白蛇传开始 > 第116章、闲赋田园
    提醒你,看久了书洗洗眼睛在看,放心跑不了,收藏它就行了宁采臣认真诵读着经史典籍,渴望从中获得更大的力量。只是现在与开始时不同,他已经知道了浩然正气是什么。悟是悟不出浩然正气的。可推动人族发展还是做官更快一些。经史典籍没有为官之道,却是为官必考。说实话,宁采臣也知道如果他加入蒙古,应该更加有助于人道衍化,毕竟蒙古是打到了欧洲的。但是大丈夫一世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如果为达目的,不择手段,那么与贪官污吏,又有何曲别不,是危害更大了。蒙古入侵带去了华夏文明,火药、印刷术、指南针这一切说不得便有修士参与其中。他们或许不像宁采臣得窥人道,但是助王者成事有气运功德,这是所有修士都知道的事。宁采臣认真的读着书,今后的事今后再说。后世之事不可预料,一味担心,不如只争朝夕。宁采臣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书。反倒是夏侯剑忍不下去了。过目不忘的本事,不是人人都有的。为了这经史典籍,宁采臣是拿出他高考啃英语的劲头。没办法,这古人讲究个引经据典。你写文章时,并不是把意思写出来就行了,更重要的是引经据典的准确性。不差一字,这是士子的必修客。黄庭内景经作为字典之始,帮他理解是正常,可不会帮他记住。特别是矣、已、噫这些助语词,简直比英文字母还闹心。因为据诸葛卧龙书上所说,这要弄错一字,这段语还不如不写。不写,考官还不会太在意。若写差了,那是立即会“优变良”,考官们是绝不会心慈手软的。现代那种单记某字某单词的备考手段,是绝对没有艺术感可言的。忍受一天、两天,却难以忍受十天、八天。夏侯剑还是没有坚持住。“公子,剑之至高境难以攀登,不知公子可知这前进之路”他在向宁采臣求助,被忽悠住了的剑客,就和他痴情于剑一样,是不会再怀疑。因为此时怀疑宁采臣,就是在怀疑他自己的道。至于宁采臣这书生会不会知道这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,他只需要问便好了。背诵助语词,会让人头脑发涨。夏侯剑的提问,正好让他停了下来。作为一名引导者,最好的方法便是给个目标,然后便什么都不管,这是最佳。可是宁采臣万万没想到的是,单是一个“道是无情却有情”的无情剑,这夏侯剑便理解不了。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才算是既无情又有情。好吧,这真的很闹心。既无情又有情,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的清。而且至高境也实在是不好准确描述,特别是那无人达到,只存于小说中的噫想。想了一下,宁采臣觉得还是给他些提示好了。一开始,他是为了避免太具体的东西,以免妨碍了武的衍化,但是现在看来,太空泛了,也是个问题。宁采臣说:“对剑道,我理解不多,但是还是知道剑道三个阶段的。”宁采臣这一说,夏侯剑立即双目放光,仿佛是看到绝世好剑似的。这目光看多了,宁采臣可以忽视了。“1.手中有剑,心中无剑。练武剑者的第一境界,是注重招式而多过于意境,用剑者过于注重形式而无法将自身与剑法融会贯通。手中虽握剑,而心中的剑意境尚未成形,貌合神离,只达到舞剑而无法达到御剑的程度。”“2.手中无剑,心中有剑。练武剑者的第二境界,注重意境而不假于形式。到了这个境界,剑技与招式早已了然于胸,剑随意动,收发自如。此时宝剑已于持剑者浑然一体,不分彼此,达到了御剑这一练剑者的高层境界。还有另一种说法:达到此境界者,可将万物转化为自己手中之剑。路边的一根木棍、一个野草、甚至石头均可用剑法转化为剑,用来退敌。”“3.手中无剑,心中无剑。练武剑者的最后境界,万物归源。前面两重境界以剑技为主,而最后的最后则是开悟得道。剑,自创以来是用来伤人、杀人。而这最后的一重境界,恰好点破了阴阳调和,物极必反的道理,将一切回归本源。”后世的解释拿来充数,宁采臣也是迫不得已。他虽有养吾剑法,但他从来都不是剑客,只是用来养胸中之气。养气的剑和技道的剑是不同的。这就像强身健体的武功和除妖灭魔的武功同样截然不同一样。夏侯剑到底是使剑之人,一具体他便明白了:“三种阶段,也就是说,第一种应该是随意而至。手中有剑,心中有剑,随意而发。”“第二种已经超凡。手中无剑,心中有剑。剑本随意,无既是有,物极必反。他的剑,已无形。”“第三种已经入圣。手中无剑,心中无剑。无形之剑既无存之剑。剑招任意而致,剑随意走。最后连意都没有。这种境界,浑身是剑。”谁说的对。宁采臣这剑客也算不上的书生,自然是无力指摘的。不过宁采臣的作用本就只是引导。“各人感悟不同,剑道也不相同。就像我所说,放下手中剑,心中剑杀人、伤害人的念也放下的至高境界,是用慈悲去感化一切,用包容之心去容纳万物。到了这种境界,便是佛剑。你领悟的心念不起,超凡入圣,是为神,剑神。”宁采臣有意增加着剑的威力。至于能不能成神用蜘蛛精试试就知道了。说到蜘蛛精,也不知道他跑哪儿去了,都好几天了,也没有见他回来。如果蜘蛛精跑了,只有找小青帮忙了。白素贞,得等到验证之后。就是小青一开始也不能用全力。夏侯剑毕竟不是什么蜀山剑侠,纯武对妖,宁采臣还是觉得会差把火候。不然的话,就不是他教夏侯剑了,而是他求夏侯剑教他了。唉妖魔鬼怪太强,没有武侠的生路了。夏侯剑得了宁采臣的指点,立刻来了精神。“是宁公子,我这就去练剑。”有情、无情什么的,夏侯剑是不懂,但这剑招,他可是比谁都明白。明白了,又有了进步的路标,他的剑法仿佛一时间提高不少。夏侯剑练剑,宁采臣读书,倒也相映成趣。弊庐隔尘喧,惟先养恬素。卜邻近三径,植果盈千树。粤余任推迁,三十犹未遇。书剑时将晚,丘园日已暮。晨兴自多怀,昼坐常寡悟。冲天羡鸿鹄,争食羞鸡鹜。望断金马门,劳歌采樵路。乡曲无知己,朝端乏亲故。谁能为扬雄,一荐甘泉赋。好一派无暇的田园风光。一首孟浩然的田园作,倒也有着几分神似。c最新无限制美味家